来源:本网站
日期:2017-05-19 16:12:24
浏览:次
评论:次
一键分享:
清咸丰三年(1854年)春,四川名医杨西山老先生到磨西面,路过街头见一中年妇女,面黄肌瘦。杨老为其义诊开了药方,嘱咐连服一月。
时过半年,杨西山先生再到磨西面,又遇此妇女,见她脸色由黄转红,知黄疸已愈,老先生问她服多少剂药,何时退黄?妇女说:“我因家贫,无钱捡药,所以没服你处方,只是每天采菌蒿煎汤充饮,服不到一月黄疸便退了。”老先生大惊对妇女说:“你服的是哪种茵蒿,是什么样的药?请带我去看看。”
妇女将老先生一行带到一个山坡上,找到了菌蒿,杨先生挑选了一大把,晒干带回成都,送给黄疸病人服用,竟无一见效,先生感到很奇怪。复返磨西,再去问那位妇女。妇女说:“我是春天吃的。”老先生明白了,原因在此,二月中旬至四月下旬,天气阳气上升,万物萌发,百草争艳,正是植物吐芽发蕊时,此时的草力在根茎,所以治病有效。而过了三月入初夏,植物发芽生枝,力量分散,治疗的效力自然减弱了。
第二年春三月,杨西山从成都来到磨西面采集菌蒿嫩茎,带回成都给黄痨病人服用,就十分见效了。第三年采药季节杨西山先生又从成都来到磨西面,采集大量茵蒿在“长春堂”制成散剂,带回成都,方便病人服用。
茵蒿又叫茵陈,为使人们认识此药草,老先生将三月茵蒿的嫩苗叫做“茵陈蒿”,还编撰了一首《茵陈蒿歌》:“三月茵陈五月蒿,传与后人须记牢,三月茵陈疗黄疸,五月茵蒿当柴烧。”
科普小知识
1、磨西镇名称的由来,说法不一,解放前都称为磨西面。究其来历:一是说磨西盛产玉米面粉,运销打箭炉(康定)深受欢迎,康定人叫磨西面。
2、海螺沟名称的由来:一种说法是因为在沟里有一座二层山,山上有一巨石的形状酷似海螺而得名海螺沟;另外一种说法是海螺沟。
3、冰川形成后,在太阳辐射、暖湿空气及其它侵蚀冰川的有效热源的作用下,冰川发生融化或蒸发的耗损,并使冰层逐渐减薄,这种现象称为冰川消融。
4、大陆性冰川又称“冷冰川”。主要发育在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地区。雪线附近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,一般为500—800毫米,冰川主体温度经常保持在-1~-10℃以下。
5、海螺沟冰川冰瀑布:落差最大的冰瀑布,高1080米,宽500米~1100米。
6、冰川按形态分:山谷冰川、悬冰川、冰斗冰川、山麓冰川、复合形态冰川(如山谷-悬冰川、山谷-冰斗冰川等)、冰帽,以及极地冰盖、冰架、冰原等。
7、适宜的气候和地形是冰川形成的两个最基本条件。
8、我国共有冰川46298条,面积59406 15km2,是全球中低纬度山岳冰川最多,规模最大的国家。占全球冰川面积的0 4%,仅次于加拿大、俄罗斯、美国……
9、冰川储存了全球85%的淡水,总体积2 6X107km3,若全部融化可使海平面上升将近70米。
10、全球冰川总面积15,865,756km2(占陆地面积的10%),其中96 6%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(近北极)地区,其次是北美洲1 7%,亚洲占1 2%,欧洲仅0 3%。
11、运动的、动态变化的、能塑造地表、调节河川径流。
12、海螺沟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,它运动剧烈、对地貌改造作用强,表碛多而厚,颜色灰暗。消融量和积累量均大,受气候波动影响强烈。
13、冰川按成因及物理特性分为海洋性冰川(温冰川)和大陆性冰川(冷冰川)。海螺沟属于海洋性冰川。
14、冰川(Glacier)是以一定的运动规律运动,主要分布于大陆并能长期存在的冰体;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较大的规模,是由于大气各种固态降水的堆积和再结晶作用形成的。